源远流长的潮州手拉朱泥壶

时间:2022-11-05 22:44:42 | 浏览:171

在牌坊街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里,展示着近百件近现代以来潮州本土生产的手拉朱泥壶,反映着各个年代潮州人所用茶壶的不同特征和社会审美标准。馆长李炳炎向我们讲述了潮州手拉朱泥壶源远流长的发展史……  红泥火炉,举杯品茗。潮人尚饮茶,不仅对茶叶讲究,

在牌坊街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里,展示着近百件近现代以来潮州本土生产的手拉朱泥壶,反映着各个年代潮州人所用茶壶的不同特征和社会审美标准。馆长李炳炎向我们讲述了潮州手拉朱泥壶源远流长的发展史……



  红泥火炉,举杯品茗。潮人尚饮茶,不仅对茶叶讲究,茶壶也讲究,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现清宫旧藏的潮州朱泥小圆壶,其中一把底钤单方框‘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印章款,另一把器底钤有‘嘉庆年制’四字楷书印款,这也是现存最早、最为外界所认可的潮州朱泥壶。”李炳炎介绍,清中后期,潮州朱泥壶因工夫茶盛行,成为民众生活必需品,加之其独特的成型工艺,洋瓷茶具并不能完全取代朱泥壶的地位。相反,本地和外销市场的需求促使陶瓷作坊进行大规模生产,催生出一批专业的制壶作坊。枫溪吴英武的“源兴号”及枫溪西塘章大得的“安顺号”便是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朱泥壶生产作坊。


  上世纪30年代,是潮州手拉朱泥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潮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稳定,饮茶风盛行,壶因茶兴,茶具生产品种丰富,加上潮商下南洋也带去了本土朱泥壶,朱泥壶的发展越发兴盛。不过,随之而来的战乱年代让朱泥壶发展陷入停滞。


  “潮州手拉朱泥壶工序繁琐复杂,从选料、炼泥、养泥到拉坯、修孔、装壶把等都需要精心制作。不过,上世纪60年代,潮州却兴起了注模茶壶。”李炳炎说,当时安顺号的第三代传人章永添在长美陶社试制组当技术员,还被派去宜兴学习注模技术,彼时的朱泥壶更注重量化生产。70年代,高温釉下花纸技艺研制成功,茶具都贴上了花纸,此外加上彩瓷手绘茶具的冲击,朱泥壶再次进入低潮期。


  1983年后,朱泥壶迎来了一次发展转机,当时来自香港澳门的船员用手表、录音机换取朱泥壶等潮州特色产品,随着朱泥壶需求的增加,枫溪一些制壶老字号的后人开始家庭小作坊生产,产品大多按照海外客户来样定制。“当时泰国、新加坡的壶商会带来有中国传统茶壶造型、款式的彩版书籍,要求壶艺师按此仿制。”李炳炎说。


  上世纪90年代,枫溪手拉朱泥壶品牌逐步建立。在展会及作品评比等活动的推动下,潮州涌现出一批手拉朱泥壶的能工巧匠,薄胎光面及厚胎调砂两大特色产品逐步彰显其个性化艺术。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饮茶的人群越来越多,朱泥壶的产量也随之增加,具有鲜明个性化的朱泥壶越来越受到追捧。


  进入21世纪,随着用壶、爱壶、赏壶蔚然成风,人们对朱泥壶的欣赏水平也日益提升。这一时期,壶艺师不断研制和创新,在传统上土水的基础上摸索出磨光及压光的新技法,使朱泥壶的精致性及器表光润度提升了一大档次,达到国内壶艺的先进水平。


  2009年,潮州手拉朱泥壶入选第三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潮州手拉壶再升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潮州手拉朱泥壶还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如今,潮州手拉朱泥壶的从业人员已达一千多人,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朱泥壶制作队伍,潮州手拉朱泥壶逐渐得到外界赏识,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 发展潮州手拉朱泥壶

李炳炎:既要坚持传统工艺,又要迎合新时代的美学经济


  随着现代人用壶、赏壶、爱壶蔚然成风,人们对潮州手拉朱泥壶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那么,潮州手拉朱泥壶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李炳炎认为,要坚持使用潮州特有的朱泥原料进行制壶,同时保持手拉坯成形的传统,传承潮州手拉朱泥壶文化。潮州本土的朱泥矿储存量很大,却缺乏较为专业的炼泥技术,使得朱泥壶产业链在源头上出现断层。李炳炎建议,潮州的部分瓷泥厂可带头对朱泥原料进行加工,通过机械化规模化的制作,为本地提供高质量的朱泥,补全产业链在朱泥原材料的缺失,推动朱泥壶产业做大做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追求美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茶客对壶的美感要求也不断提升。”李炳炎说,茶客对朱泥壶的热爱,使壶不单单只是泡茶的必需品,更是具有艺术价值的收藏品。李炳炎认为,要对传统朱泥壶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迎合新时代的美学经济,提升朱泥壶产业的附加值,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作品。同时,打造潮州手拉朱泥壶城市品牌,提升朱泥壶的知名度,进而提高潮州整体的审美力。


  (本报记者 郑新培 实习生 吴钿)


诗与壶 香如故


  巧俊先生的新作《诗与壶》一书定稿之时,恰好我在潮州。此书写的正是巧俊先生与潮州手拉朱泥壶大师章海元因壶而结缘,因壶而交深,因壶而携手蜚声业界的佳话。



  巧俊以文化人的视野和想象力,引领章海元的创作灵感;章海元以制壶大师的高超技艺将巧俊的诗意构思变成一把把壶,以壶的形式表达诗的意趣。两个翘楚于各自领域交流、合作,开拓了文化人与制壶艺人联手创作的先河。说开了先河,是因为自古以来,壶没有形成过体系,而“诗与壶”系列作品就填补了这个空白,从而更为世间创造性地留下了承载诗意的壶——虽然,这些壶身上不曾刻下一行诗句,但诗韵、诗境、诗意却呼之欲出,扑面而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言一声,自显风骨。


  一撮茶入壶,一杯水入喉,壶中流淌出的,除了清香盈室的凤凰单丛的茶香,还有绵延不尽的诗的幽香。在诗境里赏壶,在壶艺中品诗,诗与茶一同入喉,这便是巧俊和章海元大师携手,要带给世间的诗意与温柔。


  壶惊艳了世界,诗温润了情怀,诗与壶旷世相守,机缘相投,壶中有诗,诗里有壶,一壶在手,茶香盈袖,诗意葱茏。《诗与壶》,一本解读壶艺的书,一本将诗情画意和壶一同推送到读者面前的书,懂壶的巧俊先生从容驾驭,娓娓道来,并引人入胜。


  壶,泡茶是第一功能,把玩、赏鉴是更高层次的功能,收藏则是最高一级的功能。只是赏壶是有门槛的,是需要人引进门的。不然,一把好壶,落入寻常人家,像千里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遇见伯乐之前,千里马被役使拉大车,如何能显出它日行千里的风采?好壶亦然,落在庸常之人手中,不过就是一把泡茶的壶,与大碗泡茶无太大区别。


  巧俊先生懂得赏壶、鉴壶,他懂得壶的制作工艺,知道制壶用料的讲究,他研究壶的前尘往事,他可以从壶型上看出制壶艺人手法的圆熟和高妙,他甚至能读出壶中表达的未言之义。


  巧俊先生曾经是诗人,又深耕壶艺二十余年,与壶艺人互为师友,他养壶、藏壶、赏壶,为壶取名解读,并亲自设计壶。因此《诗与壶》这样的书,巧俊先生才能写得得心应手。


  巧俊先生研究潮州手拉朱泥壶,著书立说,发微探幽,让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名声越来越大,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朱泥壶,进而喜欢朱泥壶,再进而收藏朱泥壶。


  此前,巧俊先生与章海元大师携手,创造了一把把得其形而彰其神的壶,现在,两人又联袂贡献了《诗与壶》,这是读书之福,也是饮茶者之福,更是朱泥壶之福。


   (宋家根)

款印对壶的价值

  款印对壶的意义除了价值,还有文化艺术。江苏宜兴紫砂界大都对款印很讲究,拿印章来说,方寸之地,往往能表现出艺术的水准,能表现出制壶者的内涵与境界。吴昌硕说:“一方印章犹如一个人体,肢体躯干必须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无阻,否则就易陷于畸形呆滞,甚至半身不遂。”好的印章要疏密自然、有纵有收,还要呼应有情、相衬相生。



  艺术是相通的,制壶的原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嘴、钮、把必须配置得当,均衡协调,形、神、气三者融会贯通方可称为佳作。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壶艺大家,没有一个不对款印不讲究的。但是当今潮州制壶者众,对款印讲究者寡,这是潮州壶与宜兴壶的又一个差距。我把这两地的壶作了一次对比,从印章的篆刻艺术水平,盖印的章法等进行比较,发现宜兴壶的印章大多是人工篆刻,且名气越大,印章艺术水平越高,盖的越清晰有力,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而潮州壶不少是电脑刻的印章,千遍一律,呆滞无灵动感。还有的在壶底盖的印深浅不一,有的甚至是歪的,一把好壶,印没盖好,同样是缺憾。


  如果研究中国的壶艺史,不可不研究壶上的款印史,而顾景舟先生是近代壶艺界最值得关注的。顾景舟从做壶始,他对款印都是非常讲究,除自己篆刻,还请名人篆刻。就是在“文革”时期,他也不随大流,而是坚持有个性的印章,那时他所在的紫砂厂,打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中国宜兴”木印,顾景舟嫌这印章刻得太糙,太缺乏艺术性,他请镇江的金石家朋友专门治了一方儒雅、清秀之印。在顾景舟看来,印款之于紫砂壶,理如书画之印款,如果做不到相得益彰,那是对艺术的作贱。可惜的是潮州不少制壶者,至今也没有悟到这个道理。记得10多年前,去看一名家的壶,其壶形美,有神韵,但看壶底之印却让人叹息,后来我请天津一知名画家,为这名壶艺师治了一方印章,让他的壶多了文人气息。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顾景舟为徒弟们做了一个实心的“供春”紫砂母模稿壶坯,木模师乐泉生是个细心人,他用一个多月把实心的壶坯一点一点挖空,壶壁只有薄薄的一层,形如拍打的一样有神,连顾景舟看后也惊叹。顾景舟不仅给他配了壶盖,还给他盖上“景舟”印款。要知道这个印,如果他自己没有做到上品壶也舍不得打这印,因为这印是徐悲鸿的弟子、知名画家黄养辉给他刻的。


  说起印,不得不讲一个人,那就是吴昌硕。


  吴昌硕说:“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事实是吴昌硕的篆刻更有个性,主要表现在气势酣畅、注意变化、多样统一等方面。书画家与收藏家大都喜欢研究吴昌硕篆刻,然而壶艺师更应该研究吴昌硕篆刻中的章法、布局、变化、气势……从而让壶文气充沛,古韵厚重。


  (洪巧俊)

相关资讯

曾俊喜已任潮州市湘桥区委书记(附简历)

记者从“湘桥发布”微信公众号了解到,8月31日下午,潮州市湘桥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石油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加油站、加气站和“一站式”汽车综合服务站建设等开展深度合作。区委书记、区长曾俊喜出席签订仪式并致辞。区委

潮州湘桥:为荣立三等功现役军人登门送喜报

喜报送家门,佳音传千里。近日,湘桥区人武部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开展为立功受奖现役军人家庭送喜报活动,先后到磷溪镇、城西街道、太平街道为荣立三等功的现役军人丁华清、李锦旭、刘恒蔚、苏俊宏家属送上立功喜报和慰问金。湘桥区人武部和区退役军人事务

创文创卫同步走 潮州湘桥干群合力对标对表治“最差”

“湘桥区作为潮州的中心城区,希望每一位市民朋友都积极行动起来,做文明城市的宣传者、建设者、呵护者……”10月16日上午,南门市场前,广播声循环播放,道路两旁,湘桥干群正埋头清理街区卫生。周末上午,辖区内一片热火朝天的创卫景象。当天,湘桥区西

潮州湘桥:“四个平台”让地方志工作更专更“活”

今年以来,湘桥区地方志坚持问题导向,有效整合资源,积极打造四个平台,包括设立专家人才库,成立志愿服务队,拓建地方志数字平台,打造方志驿站等基层文化服务平台。系列举措旨在补齐短板,发挥地方志新型智库作用,促进社会大众学志学史,打通地方志服务群

潮州不止有古城,潮安区鲜为人知的十大宝藏景点,你都去过几个?

潮州是一个地级市,下辖有湘桥区、潮安区和饶平县。湘桥区主要就是潮州古城一带,之前已经介绍过了。其实潮安区也有很多宝藏景点,却鲜为人知,这就带大家去看看吧。象形龟地的皇城建筑——象埔寨象埔寨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古巷镇,始建于南宋,已有700

打造中小城市美的典范,潮州湘桥区持续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潮州市湘桥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潮州的中心城区,为做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进一步提升环境卫生整体水平,为潮州市打造中小城市美的典范贡献湘桥力量,10月16日,湘桥区委、区政府领导带头,广大干群及志愿者一起,利用周六双休日的时间,在城西街道吉

潮州市湘桥区民办中小学党组织建设实现全覆盖

记者从潮州市湘桥区获悉,今年湘桥区新开办民办学校2所,全区民办中小学增至12所。2021年9月,经多方努力,湘桥区韩文实验学校、湘桥区联正实验学校、湘桥区金华学校、湘桥区韩江实验学校等4所民办学校完成单独设立党支部,同时选派2名党建指导员到

潮州湘桥:把好“三关”净化党员发展源头活水

记者从潮州市湘桥区获悉,今年来,湘桥区认真贯彻新一轮加强基层党建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深化基层党建指标“周研判”工作机制,把基层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建强党组织、提升战斗力”的源头举措抓紧抓实,严把发展党员“三关”工作链条。严把“政治关”,净化人才

关于禁毒,潮州湘桥这样行动

“通过本次活动,使我充分认清毒品的危害,也认识到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回去后一定要跟老师同学们好好宣传!”6月25日,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渡口公园举办的国际禁毒日主题活动暨“全民健步走”健身活动上,一名参与者如是说。近期,湘桥区借力2022年

潮州湘桥区:文物保护更精准,社区治理有新招 | 非凡十年·变迁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蚁璐雅 实习生 蔡秋良 通讯员 湘闻潮州广济桥上,一场精彩的宋代点茶技艺展示正在上演,茶汤上写出的“山水宋城 诗意湘桥”字样引来阵阵掌声;茶舍里,居民围坐在一起喝茶议事,不时传来阵阵笑声。近年来,潮州湘桥区依靠得天独

友情链接

天天财经元宇宙中国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网站监控妈妈知道王丽坤影迷网微商货源批发官网斗鱼直播资讯网北京交友相亲网iphone资讯网今日烟台克徕帝钻戒四川郎酒股票网南宁青秀山资讯网创维电视评测网男装奢侈品牌网周星驰影迷网济州岛旅游网纳思达A股百魔洞旅游网
潮州新闻头条网-潮州新闻头条最新消息、潮南区陈店镇最新新闻、潮州新闻头条疫情最新消息、潮州租房信息最新消息、潮州招聘网最新招聘、潮安头条新闻、潮州今日新闻头条。
潮州新闻头条网 33868.cn©2022-2028版权所有